总 序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套教材,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
精心编写,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过渡期结束后的2007年初开始陆续出版,是一项重要的教
材建设工程。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步发展,标志着我院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等人才所作出
的一份特殊贡献。
我院历来重视教材建设,秉承50多年学科建设的经验积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国际运输与
物流、经济学等专业领域先后出版了大量教材,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等累计发行近150万册,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系列教材的出版,是对我院近
十年来学科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阅。自“九五”以来,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我院对本科和研究
生教育进行了认真全面的专业梳理和课程体系优化,以面向新世纪、面向全球化、面向提升学生职业
生涯竞争力为导向,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视野开阔、目标明确、标准严格、工作扎实,老中青
三代学者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学院所开设专业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的编写工作。回顾我院
“九五”以来课程体系建设,我们走过了一条清晰的发展之路。首先是课程群的界定和建设,我们抓
住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对外向型经济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的机遇,围绕
着我院长期积累的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物流等专业所形成的专业优势,借鉴国
际上高水平大学的课程建设经验,设定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所需要的课程群。在此基础上狠抓
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海内外招聘和支持现有教师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以国际化的高标准打造了一
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凝聚了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然后以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和教学标准评价师
资队伍,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水平教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进步,我
院的专业领域和课程覆盖面均有了很大的突破。
进入21世纪,我院的国际贸易学学科被教育部列为在本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为我院的学科群建
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我院以国际上先进的研究群
(Research Cluster)的模式,开展了学科建设,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产
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本套系列教材的问世,得益于“211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科研成果的丰富和国际学术交流的经验分享。这些教材的作者,都是我院教学科研第一线的骨干教师,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本课程的核心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问题有着
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体现在教材的体例安排和知识点的表述之中。我们在组织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一直坚持建设精品教材、方法与国际接轨、内容面向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新时代的原则,相信使用这套
教材的教师和学生会有切实的体会。
本套教材的出版得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从社长、总编辑到责任编辑都倾注了大
量的心血,这也见证了我院和出版社长期的精诚合作关系。
使用这套教材的国内各高校教师和学生将最有资格发表评论,我们也真诚地欢迎你们建设性的批评意
见和建议,使这套教材再版时日臻完善,随岁月的流逝和中国的崛起而成为经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院长、教授
赵忠秀
2007年1月25日
前 言
本书在参考多部国际结算教材的基础上,吸收当前国际结算业务中的新做法,按最新修订的法律和
有关国际惯例,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教材从贸易和银行双重角度进行编写,在介绍具体内容时,从银行、进出口商等多个角度
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际结算业务的相关知识及最新发展,特别是结合了最新出版的跟单
信用证统一惯例即UCP600,分析了UCP600与UCP500相比的主要变化,结合具体内容对UCP600进行了
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三,本书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立足于理论和实践,除介绍一般实务操作外,重点介绍了信用工具、
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等方面的法律和惯例的规定。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很多前辈、同事和朋友的帮助。回想起来,研究生毕业后讲授的第一门课就是国
际结算课,当时,刘舒年教授和严思忆教授从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和指
导;史燕平、于瑾等教授也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同时,要感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姜勇老师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做的工作。最后,要感谢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国际经贸学院的支持,使本书能作为国际经贸学院的系列教材得以出版!
本书第七章第四节和第八章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蒋先玲撰写,其余各章由温晓芳和李
向群共同撰写。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学者、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