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衍生工具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衍生工具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利率、汇率以及股价等金融资产价格波动
异常剧烈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转移和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衍生工具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强,能较好地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使其
迅速成为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转变成衍生工具的运用。衍生工具被大量地运用于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尤其是对市场风险的管
理,并且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利用衍生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管理风险成为现代风险管理的标志性特征。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工具市场风起云涌,西方发达国家接连发生因从事衍生工具交易而导致巨额损失的案例,几乎全球每一场经济风暴和金融危机
都与衍生工具交易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其所涉及的风险格外引人注目。运用衍生工具究竟可以规避风险,还是增加风险也颇有争议。经济学
界评论“衍生工具是20世纪人类最富争议的金融创新”。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在市场上运用衍生工具避险,但是套期保值损益波动剧烈,轰动市场的案例接
踵而来。因此,在诸如究竟是应该限制还是鼓励企业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等问题上,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争议,有关政府决策部门也莫衷一是。
国外学术界针对衍生工具在企业中的运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各种金融工具的种类并不是很丰富,股票、债
券、基金等主流金融工具虽然发展较快,但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衍生工具尚处于萌芽状态,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出现。我国也有一些公司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
管理,由于披露数据要求等原因,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研究数据。一直以来,虽然在国外利用衍生工具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规范和实证研究都比较丰富,但在国内进
行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方法的研究上,缺少量化的相关研究,而即使有一些实证研究,也集中在银行、保险等金融类企业上,缺少对一般企业的实证研
究。我国公司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动机及其对公司价值、业绩和风险的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书立足财务研究的前沿,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证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沪、深两
市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针对上市公司衍生工具运用行为的动机、效果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从根源上考察上市公司运用
衍生工具的影响因素,揭示衍生工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运用的效果,试图找到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降低企业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这对于我国企业风险
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但有助于上市公司科学地制定财务政策和投资决策,进一步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也有助于证券监管机构的管理者了
解上市公司财务行为及其成因,为制定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贾炜莹博士的专著《中国上市公司衍生工具运用研究》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充实而成的。多年来,贾炜莹博士在北京物资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
作,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写作水平。该书也是作者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全书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数据翔实,并得出了创新
性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这部著作获得了北京物资学院学术专著的出版资助。作为她在博士学习阶段的导师,我对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并欣然为之作序。
陈宝峰
2009年11月于北京
摘 要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衍生工具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衍生工具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利率、汇率以及股价等金融资产价格波
动异常剧烈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转移和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衍生工具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强,能较好地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
使其迅速成为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工具市场风起云涌,几乎全球每一场经济风暴和金融危机都与衍生工具交易有着
密切关系。我国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在市场上运用衍生工具避险,但是套期保值损益波动剧烈,轰动市场的案例接踵而来。因此,在诸如究竟是应该限制还是
鼓励企业运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等问题上,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争议,有关政府决策部门也莫衷一是。
本书以我国非金融行业A股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对衍生工具在
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运用衍生工具对上市公司业绩、公司价值和
公司风险的影响,进而对衍生工具在上市公司中运用的监管和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衍生工具在我国发展和运用的建议。
本书的研究表明:首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衍生工具的运用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仍处于起步阶段。运用衍生工具的公司数量少,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衍生工具的运用种类少,总体金额水平低。其次,相对国外公司而言,中国公司有其特殊的制度和市场背景,中国上市公司的衍生工具运用存在着特殊的动机。西
方理论界提出的衍生工具运用的动机理论可以部分地适用于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的动机因素是有限的和混合的,既体现了股东财
富最大化理论下的动机,也体现了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理论下的动机,但是均不完全。第三,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并未像西方理论和实证研究指出的那样起到
降低公司风险、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在目前阶段,我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工具增加了公司的风险,对公司价值具有微弱的负面影响,衍生工具的运用对我国上市
公司的综合影响是负面的。最后,结合美国次贷危机、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和国内三大航空公司燃油期权套期保值的案例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出于
规避风险的目的而参与衍生工具交易,但有些公司在从事衍生工具交易过程中呈现出投机的迹象,因此套期保值收益波动剧烈,衍生工具的运用应从公司外部和内
部两个方面进行监管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