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制度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文明形态。在远古时期,为了适应群居的生活,在社会中很自然地产生了处理各种关系的习惯准则,即当时的有关制度。所谓各种关系,
不外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三个方面。随着时间缓慢地流逝,这些习惯性的准则,或者说是处理问题的习惯性程序,也在不断地增加,变得日益复杂、
日益多样化。愈来愈多的准则不经由自发的途径,而是由人们自觉地缔造之,并应用到日渐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使人在处理上述三方面关系中也更加聪明起来,
智慧起来。很明显,比较单纯的习惯准则或者制度不会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由落后走向进步;人类只是在将习惯准则之形成进行对比考察和历史性分析——哪怕这
种考察和分析十分粗疏也罢——之后,才会得到更多的理性认识,并以主动的方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中,从而配合着其他变革,推动社会由野蛮走向文
明。此后,人们更加频繁地自觉确立约束自身各种行为的制度,它们开始愈来愈广泛、愈来愈深刻地规范和影响到自文明开始以来的所有时代。
上述议论的本意不在探讨制度发生史——区区一篇短文无力为之——而是意图说明,对于制度史的归纳和考察,是人类进步所必须获得的动力之一。学习政治制
度史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即在于此。我国是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关于制度的记载、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编纂活动,在古代已经十分常见。很多典籍一望而知是
制度之汇总,例如《周礼》,例如二十四史中的各类志书等等。而各种有关政治制度的专书——政书也被连续不断地编纂出来,诸如“十通”、各种会要体著作
以及各朝会典等等。它们是中国悠久的非常辉煌的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本身既是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规范。这些著作也成为
我们在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古近代政治制度史的基本依据。
一般认为,所谓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成方式,即政体。一定的政体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即是中国历史上各
类政权的结构形式、运转方式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本质特征、作用等等。对历史上的制度进行分析,当然需要运用当代政治科学的理论,将各种制度的变化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作为客观的政治关系进行研究,把握其政治特征和运动规律。而这一切都无一例外地发生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带有历史上不同阶段的来自于
各个社会领域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看作是中国历史学的一支专门史,和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都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学好中
国政治制度史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学习者要掌握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也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而历史学的特点又要求学习者在知识
的海洋里多所吸纳,对文字、文献、地理、考古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各类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的发生发展。
本书的纂述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限则大致划在1840年,即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史的终结点。以总共八章的篇幅,对中国历代的王权和皇权的发生发展、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军队和军事制度、法律与监察制度以及官吏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很多古今学人的著述,在此敬谢前哲与时贤,若有舛谬,则祈不吝教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