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上书店 > 法律法学教材

劳动法治论——以劳动争议处理为中心

  • 作者:刘志军 沈长月 著
  • 丛书名:当代法律科学文库
  • 版次/印次:1/1
  • ISBN:9787566306142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1
  • 开本:155mm×230mm
  • 字数:195千字
定价¥28.00会员价¥25.20

每单第一本书运费10元,之后每本书累加5元 (一次性购买满100元即免运费)

  • 介绍/前言
  • 目录

  序 言

  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劳动者权利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经济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和市场经济同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的劳动关系,问题逐渐显现,劳动争议案件急速增长,已经严重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不断增加实际上是劳动关系市场化改革和利益多元化冲突的必然结果,而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代表的劳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劳动保障水平的提高,只是扭转“资强劳弱”现实的一种法律回应,使得劳动者权益的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当前条件下,和谐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理念和政治目标任务,当然地也成为调整劳动关系和处理劳动争议的理念和目标,而且这也正是与劳动关系合作共赢的特点相契合的,因此,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成为我国劳动立法与实践以及社会政策与行动的取向与目标。

  劳动关系反映的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过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冲突和争议是这个关系自然衍生出来的结果。当前,我国劳动争议作为劳动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也随之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和特征。面对与日俱增的劳动争议案件,重新审视和改革我们的劳动立法尤其是劳动争议处理立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2007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继出台,我国的劳动法学研究也呈现出了由冷转热的趋势。本书对于劳动法律制度的研究正是综合运用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与方法,立足劳动关系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我国劳动争议及其法律处理的现状和成因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并通过对域外立法与实践的考察指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提出建立以和解与调解为中心的协商性处理机制为重点的改革思路。

  我们已然走过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正所谓“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中国劳动关系在当下的展开固然存在不少变数,但劳资双方合作共赢的特点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已经日益明显,劳动争议的大量涌现未尝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先声,劳动争议在法治框架下得以合理解决也未尝不是劳动关系不断调适和完善的契机。对于劳动权益的保障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我们必须抱定合作、和谐的理念和目标,从法律制度和处理机制上鼓励协商和解,健全多元化调解机制,改革劳动仲裁和诉讼,建立和完善以协商性处理为重点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我们应当相信,一个科学合理的劳动法律体系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建立,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也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