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专利制度的建立,使一个国家在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对创造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保护。国家通过保障发明人或设计人在特定时期的垄断性权利来进一步激发智力劳动投入者的研发热情和创新动力。建立专利制度,以“公开换保护”的方式向创新者和创新成果提供保护,已经成为各国公认的最优选择。现代专利法脱胎于早期出现的政府特许权,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逐渐褪去了封建特权的外衣,至TRIPS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协议首次明确了包括其在内的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专利法的私权性是一种受到较多约束的意思自治,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往往成为较意思自治更为优位的价值选择。所以说,专利法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部私法,国家对专利性的审查、非自愿许可制度的建立、大量侵权例外情形的存在等,都反映了专利法作为一部特殊的民事部门法的独特性。因此,对权利人的保护永远不是专利法的目的,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才是她永恒的追求。
制度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往往需要特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作为支撑。法律制度是对特定社会关系的选择和确认,一部优质的法律应能对现实中特定问题予以积极地回应,并具备一定的包容性和前瞻性。现代专利法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而逐步推进的。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为代表的六大高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使得创新活动的鼓励和创新成果的保护成为各国日益重视的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也为专利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
我国198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统一简称为《专利法》),目前适用的为2008年第三次修订后颁行的《专利法》。修订后的专利法对原有专利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地修正,对专利案件的司法判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修改后的专利法适用一段时间之后,总结专利法的适用情况,并结合专利法基本理论来进行案例探讨,将更加有助于读者对专利基本制度的理解。同时,专利疑难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建立在全面理解技术特征和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因此本书采用了“案例+分析”的编写体例,尤其重视对案件事实部分的陈述,以便于读者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对专利基本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法律是一门发展中学科,专利法所处的法律环境和事实环境由于受到技术的冲击而变动更巨。因此,本书在案例选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重点选取了近些年各地司法机关公布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专利法领域最新的立法、司法成果,更加准确地把握专利法条文的适用和法理的应用。
本书体例主要参考了我国《专利法》的章节设置,并结合我国专利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审判现状最终确定。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从专利法总则,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专利的申请、审查和批准,专利的期限、终止和无效,专利权的法律保护等五个方面选取了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分析。作者们在编写时都力求选取每个案例最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角度切入,每个案例从案情简介、审理结果、法理评析、法条点击等角度予以展开分析,希望在向读者较为全面地呈现案件背景的基础上,从法学理论、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多等个层面来对特定知识点展开分析,使读者在理解专利法基本问题和疑难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厘清思路、把握重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生在2008年《专利法》修改之前的案例,考虑到2008年《专利法》修订前后的规定不同,采用现行立法规定对之前发生的相关案件作出评判显然不当,故本书对此在每个案例后的“法条点击”中列出2008年与2000年的《专利法》条文的不同及2010年与2002年《专利法实施细则》的不同,以供读者参考。
全书由来小鹏、谢国敏、刘佳欣、谭乃文、康雯星、邓利敏、陈倩婷、周英龙、杨芳、钱箐、任利光撰写,刘自钦就文字进行了校对,并由来小鹏教授审阅定稿。
尽管我们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