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揭示了学和习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当今不少人依然重学而轻习。学到新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了记不住,或者不会应用所学,则会前功尽弃,甚至贻误大事。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一个葬送赵国 40万大军,一个丢失重要蜀国军事要塞街亭本,他们是不会真正学习的典型。
法学是应用学科,它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仅仅了解法学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牢记和消化这些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诠释和解决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问题。然而,对于国际法来说,学生以亲身参与国际实践的方式学习国际法知识的机会微乎其微。其可用的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充分消化吸收国际法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经典案例和国际时事。同理,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固然好,但在和平时期,只能通过军事演习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本书是《新编国际法学》的配套辅导用书,而不仅仅是国际法习题集。其内容丰富多彩,配置得当。其设计旨在使学生巩固所学,学以致用。其中,知识表解、重点导读,旨在使学生在复习课堂及教科书所获知识的同时,宏观了解国际法的知识体系,掌握国际法的重点知识点,使其畅游于知识的海洋而不迷航;配套习题及解析,旨在使学生微观掌握国际法各知识点,通过习题检验学习效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的案例分析,如同军事演习一样,使学生将所学国际法知识较直接地运用于实践。
必须说明的是,尽管本书对国际法知识通过表解、重点讲解等手段进行梳理和总结,但学生应本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神,探索和运用适合于自己的更好的学习方法。为此,本书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习题附有答案和解析,学生要慎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自己不能确定的试题,不要轻易地参看这些答案和解析,以免养成懒学陋习;除非经过多次学习相关知识,苦思冥想而依然无解,迫不得已时才可参看它们。并且,这些所谓的答案和解析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学术存在争议,国际法的本身局限性和发展性等原因,一些答案和解析也会显得不那么“标准”。特别是案例解析更是如此,许多国际法院判决的案件,判案法官的意见难以统一,不得不通过投票方式决定结果。可见,法律问题的答案常常是多解的而非唯一。
最后,学生在使用本书时,应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观念,不满足于做题的对错,而重在通过验对答案发现自己的学习漏洞和谬误,拾遗补漏,亡羊补牢。因此,一定要认真研读试题答案的解析,特别是案例分析的说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