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学研究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各种学术观点和派别不断涌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法律科学文库》酝酿已久。我们编辑出版该文库的宗旨,就是要为法学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为现实中的法制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当代法律科学文库》的选题是开放性的。不管是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法制课题,还是只选取部门法学基础理论视角,或切入法制热点难点问题,只要对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有新观察、新分析和新思考,我们愿意为作者搭建出版平台,让这些研究成果呈现给学界、呈现给世人、呈现给社会。我们坚信,这些优秀成果一定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定会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我们的联系方式: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文法事业部,邮编:100029;联系电话:010-64493916;电子邮箱:zhangjie@uibep.com。 / 国际环境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序 言 / 序 言
20世纪乃至21世纪最初的十几年,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巨大进步的时代,同时也是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我们今天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大气、水体、土壤、物种以及其他自然资源,都在蜕化,人类的不当活动,已经给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造成了巨大的环境与生态灾难。面对这种情况,规范各国行为,旨在保护全球环境与生态的国际环境法 “应运而生”。这不是一种幸运,而是一种不幸。国际环境法面对的是严酷的现实,全球环境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与国际社会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这一点是有基本共识的。
现代国际环境法诞生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其后,它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法中体量最大,人们关注最多的领域。国际环境法学也迅速成为显学,各种理论、学说、学术流派都纷纷出台,踊跃发声。大家有目共睹,诸如气候变化问题、PM2.5问题、水污染问题,不仅是国际性的公共话语,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就法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来说,国际环境法及其法学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而且完全可以预言会越来越重要。本书的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取了“国际环境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这样一个话题,选取了国际环境法中比较晚近的一些理论、理念、学说、制度,作了相当系统的有深度的梳理、研究和探索,这在国内还是相当前沿的。更重要的是,就主题、领域、话语的选择来说,它有系统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在环境法理论上与国际学术接轨的意义,这是我们打造环境大国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话语权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对世义务,环境问题上的差别待遇,环境正义的理念,政府间环境合作机制,遗传资源的保护与专利制度的价值重塑,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制度整合,都在书中作了分析、探讨。提出这样的话题,言说这样的话语,本身就是一种创见、创建。当然,这本书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在环境正义问题上,罗尔斯的国际正义说到比较多,然而博格的全球正义可能更适合应用于气候变化问题。
孙法柏教授是我的第一批博士生,对于他的成长与成绩,我特别感到欣慰。我欣然为他的著作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