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毋庸赘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潮汛时代。曾经的大数据统计表明,平均每1秒钟,就会有60张照片上传到网络;每1分钟,则会有长达60个小时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而每1天里,在脸谱网站上就有40亿的信息扩散。网络中每一天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大致相当于美国两年的纸质信件数量;发出的社区帖子达200万个,已相当于美国《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特别是随着网络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和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这些统计结果也在被不断刷新。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以手机阅读率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50%,也首次超过图书阅读率。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景观中,闪现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当红人物,使得一切皆有可能。朝花夕拾的日新月异,印证了千古不变的规律:惟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
不断与时俱进的网络形态下,也催生了网络在线教育的大潮迭起,使得一切都在改变。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将本校的教学课程上传到网络以来,这种基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和网络新技术发展背景应运逢生、因需流行的新型学习形态,就已经从最初的教学资源分享平台,历经以国内外知名学府精心打造的视频公开课——这一优秀课程展示窗口的发展阶段,成为而今以“慕课”及其相关形态为标志的国际教育的在线提供,向为跨学科教学、高端综合教育及社会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高水平、经典型、标志性的网络互动课程发展,并加速从最初面向本国的公开教学向面向世界的开放教育升级。此消彼长的阴晴圆缺,诠释出涛声依旧的法则:变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与以往的网络远程教育不同的是,大规模、开放性的教学边界,低成本、易获取的教学方式,重需求、分众化的教学内容,多维度、个性化的教学导向这四大特征,使得现今的网络在线教育课程,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和自主性学习选择的全新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无疑,网络在线教育把教学时空从整体切成碎片,从而形成的教育诉求从他律到自律的需求转换;让教学课堂从固化走向流动,从而形成的教学对象从有形到无形的边界扩展;使教学内容从一元变成多元,从而形成的教学导向从单维到多维的立体参照,都在触发大学传统学习形态的根本性改变和社会个体学习方式的重大变迁,这带来的不仅是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等多方面的强烈挑战和深刻影响。
而对目前高校的各种课堂教育课程而言,网络在线教育的这种挑战和影响则更为明显和突出。课堂可以有考勤约束到课率,但未必有教学过程的抬头率;课程或许有迫于考试的知晓度,却未必有内化于心的接受度。更为重要的是,在多元的网络在线教育情境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风格,我们都无法屏蔽学生在网络开放环境下,对他们所喜爱的各种教学参照样本的比较与选择。因此,高校传统的课程教学,必须面对如今网络在线教育通过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和颠覆式创新的互动教育理念所提供的全新学习情境,并进而加速变革自己课程的教学视角。
正是为了帮助人们对各种凌乱繁杂的网络在线教育形态做出清晰和明确的梳理,本书在作者亲历亲为的高校网络在线教育课程实践和敏思力行的理论探究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出以“慕课”为代表的当下网络课程教学历史沿革、表现形态、资源构成与发展趋势的全图景,比较系统准确地阐述了这种教学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内涵品质,进而较具前瞻性地为面向未来的高校教学改革提供路径参照和多重视角。
诚如作者所言,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慕课”会取代大学的课堂教学从而导致大学的消失,是缺乏依据的。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一种主流模式,却是极具可能的。换句话说,或许“慕课”会被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其他网络在线教育形态所覆盖,但其对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挑战和教学角色的转换所构成的影响,并不会过时。谁不能站在时代的前端,谁其实就在落伍。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流行快精短的浅阅读氛围里,静心地翻开这本论著,依然是开卷有益。
是为序。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教授2015年谷雨MOOC: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自序Ⅰ自序Ⅰ
作为在线教育2.0时代到来的标志,MOOC一出场,便在北美和欧洲掀起滔天巨浪,不仅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耶鲁、伯克利等顶尖大学的校长、教务长对其重视至极,其他各界领袖人物,如比尔·盖茨、托马斯·弗里德曼等为之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各类世界级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沃斯论坛等,也都高度关注MOOC。
概而述之,这些高等教育先锋、企业家代表、知名媒体记者以及超重量级组织之所以对MOOC充满热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对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极为敏感,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已经不约而同地意识到,MOOC极有可能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高等教育革命,而这场革命在深刻变革知识传授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路径的同时,在显著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扁平化扩散、有效提升教育研究之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也将加剧大学与大学、机构与机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全球高等教育的版图亦可能因此而变化甚至重塑。故而,正确看待MOOC、全面理解MOOC、积极拥抱MOOC,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必要之举。
不言而喻,正是对MOOC这种新事物之潜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洞见,MOOC才有了在美欧生根发芽、迅猛成长的土壤与环境。相比在国外高等教育领域的火热程度,MOOC在国内高校的发展更多还是定格在口号和宣传上,相关论坛与会议不少,发展意向或计划也有,但真正实质性的行动尚少见,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屈指可数的高校尝试推动MOOC发展外,大多数高校还处在观望阶段或被动“入伙”状态。
实事求是,正在迎来三岁生日的MOOC的确不够成熟,各界对如何更好地发展MOOC也存在争议,但我们显然不能期待一切尘埃落定后再采取行动,而是需要站在国际挑战、教育全局、大学生存的高度,深入思量如何抓住宝贵机遇,以在这场教育革命浪潮中把握主动权、占领制高点。
毋庸置疑,人类已经昂首迈入了曾被认为遥不可及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轰轰烈烈地变革着多个传统行业,电信、传媒、旅游、医疗、金融等已被卷入这场“革命”,高等教育也绝难例外。身处变革洪流中,不进则退。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推动MOOC的前行而努力奋斗,我们更有责任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MOOC: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终得以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