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的母校即将迈入她的第65个年头。近65年发展史,写下了诸多辉煌篇章,孕育出诸多名师和杰出校友,也积累下厚重的贸大文化。每个贸大人都有自己的贸大记忆,也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述说母校的历史、文化和师生群体及个体。这部札记就是笔者——一名已融入母校达50年之久的贸大人的特别记忆,以此作为母校建立65周年的献礼。
2010年,笔者曾撰写、出版了《惠园杂记——献给母校60周年》。基于近5年来对母校方方面面新的资料发掘和认识的深化,新撰写68篇文章,连同原有的66篇文章,共134篇,重新出版,取名《惠园札记——贸大文化、校史与校友》。前书分为“校史钩沉”、“惠园文化”、“教研孔见”、“人本德先”、“尊师重友”和“交流轶事”6部分。本书对之作进一步整合,划分成“校史钩沉”、“惠园文化”、“学科建设”、“人本德先”、“故园良师”、“友谊绵长”、“交流轶事”和“旁骛杂谈”8部分。这八部分都是围绕贸大校史、学校文化和校友联谊而写,不能简单地区分哪部分属于哪个主题,各部分文章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譬如,“校史钩沉”是写校史,“学科建设”写的是学科发展,也属于校史,“故园良师”和“友谊绵长”是写人的,但是校史是由具体的人支撑起来的,所以还是与校史直接关联。当然,本书只是对官方校史的拾遗补缺,并非另成体系。再就学校文化而论,从理论上应该包含外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本书文章对外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有独特见解,但不涉制度层面。“交流轶事”和“旁骛杂谈”看似与主题无关,其实所含文章都能体现“博学、诚信、求索、笃行”的校训精神。
一循前书体例,在第一部分之前,独立安排《惠园赋》,作为开篇词;在正文之后,设附录发表其他校友的4篇作品,以对本书主旨和作者定位加以诠释。重录孙维炎和金旭为原书所写之序,列于本前言之后。
本书选取1967届外贸系2班袁家坤校友画作《惠园正门》作为封面画,另请1970届二系德语班肖瑞琪校友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