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出后就在不同的方向探索前行。其实践活动在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的同时,也遵循着相对独立的逻辑。本书选择“一带一路”投资风险中的政治风险作为研究主题,主要与下列事实有关: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大众眼中的动荡之地。且不说阿富汗、叙利亚等武装冲突不断的国家,即使是部分中亚、中东国家,在大家看来也蕴藏着大量的风险和挑战。于是,一系列相关问题就被频繁提出:“一带一路”能否经受住冲击?“一带一路”将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什么影响?是加剧冲突?还是缓解矛盾?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弄清楚这些地区可能出现的风险是什么,包括哪些因素,具有何种影响等。
其次,“一带一路”是不是一项战略规划。“一带一路”提出后,立即引发了关于它是不是战略的讨论。有的观点认为用“倡议”一词较为中性,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担忧,有的观点认为从其规模、影响等方面看,它就是一项战略。事实上,这种争论虽然重要,但却很难取得一致意见。因为,在不少中央部委的公开资料中,比较明确地使用“战略”一词来描述“一带一路”;但它们在使用“战略”一词时,又主要围绕特定行业领域,而不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范畴中的“战略”范畴。不过,这种讨论已经引起外部世界的担忧,从而影响到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政策选择。
再次,中国企业是不是高风险偏好的群体。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的海外投资有一项争论就是:是否偏好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学界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国的央企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因为把大量资本投向拉美国家常被认为是高风险的投资。对此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们则认为:中国企业之所以集中到非洲、拉美等高风险国家,是因为受到欧美国家及企业的阻碍,缺少其他选择。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都能找到一些支持其立场的证据和素材。
最后,中国成为海外投资大国。中国企业经过前一时期的人员走出去、商品走出去后,已经进入到资本走出去的阶段,而且,又努力实现从“投资大国”向“投资强国”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尝试推动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但是,外界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在借助资本优势输出落后产能;中国企业和资本的进入将给本国经济带来毁灭性影响。
当然,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各种各样的非市场风险也是促使笔者选择政治风险作为研究主题的重要原因。尽管学界和业界已有不少关于国家风险评级的研究成果,但将“一带一路”政治风险作为专项进行分析的较少。本书尝试将“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见解。当然,本书主要是对作者开展的相关研究的前期成果进行了梳理,囿于作者学识,在系统性、深入度等方面都存在尚待完善的地方;随着后续研究的推进,希望对本书中提及但未做详细论述的问题,及材料、数据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完善,从而以更好的成果与学界同仁交流。
本书在成稿和修改过程中得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辑胡晓雪女士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