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对外大型公共项目投资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究》(批准号15CJY07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加强中国中小微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模式与路径研究》(批准号18ZDA056)、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项《“一带一路”战略中我省海外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批准号18CSJJ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创新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模式,行动的核心在国际产业合作,行动的关键在跨境产业链的构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然而,由于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完全融入“一带一路”产业链建设中,其国际产业合作进程缓慢。同时,民营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业链建设是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7年5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中小企业“一带一路”同行计划》,提出“中小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中国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2017年8月,工信部和贸促会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鼓励中小配套企业参与产能合作,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面对“两竞争两互补”的全球产业分工新格局,我国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政策、集群、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据调研发现,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业链建设面临着系列风险和困境,如风险高、保费贵、融资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考察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实施情况及“一带一路”背景下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所面的临挑战进行论述,并对民营中小企业开展跨境产业合作的理论进行综述;而后,通过考察2017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概况、民营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现状等,对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进一步分析验证;之后,总结了国内外中小企业嵌入“产业链”发展的经验、措施以及以浙江、广东、江苏等为代表的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境产业合作的实践经验,围绕国内外中小企业开展跨境产业合作的传统模式、“抱团出海”模式、“以大带小”模式、“互联网+”模式、“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技术与标准输出模式等展开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民营中小企业嵌入“一带一路”产业链“四链融合”、智能制造、集群协作、资源聚焦的实施路径,采取相关政策措施着力破解中小企业面临的人才、信息、资金、风险四大难关,以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