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预防和权利保障也是我国人权发展计划、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2012年《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确立的合适成年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附条件不起诉等机制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程度不等的“程序失灵”。本项目从国际背景、改革视角、制度“短板”等现实语境出发,发现在我国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的风险评估存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局面,不利于平等保护、协同保护原则的实现。尤其是面对具有留守、流动、单亲、家暴、性侵、网瘾、毒瘾等经历的涉罪未成年人,现有风险评估机制在参与主体、经费保障、保密管理、专业方法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当前司法实践的一个难点是,以京津冀为例,一些少年司法“先进”区域的未成年犯罪“异籍化”严峻,在风险评估及后续的安置帮教、社区矫正中,仍然存在不少“歧视性标签”、“排斥性门槛”现象。从异地排斥走向协同保护是我国社会治理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除了中西部合作外,建议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江浙沪地区、粤湘桂地区、东北地区等在未成年人特殊保护上的联动化、协同化发展。
第一章 “九龙治水”中的三个“瓶颈”问题
一、为什么要研究协同发展
二、为什么要研究风险评估
三、为什么要研究心理测量和社会调查
第二章 忧患意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准则的贯彻与瓶颈
一、未成年人人权保障在刑事司法准则中的规范分析
二、中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中价值冲突与权衡
三、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与完善风险评估的建议
第三章 问题意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与矫治机制改革的定性评估
一、传统教育矫治机制的基本问题
二、心理疏导与矫治创新机制的基本内容
三、心理疏导与矫治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心理疏导与矫治的立法完善建议
第四章 协同研发: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与风险评估
一、系统研发的源起:对传统风险评估模式的反思
二、系统研发的过程与评估效果
三、系统的反思与期待
第五章 区域合作: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与社区矫正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概念界定与主要功能
二、社会调查在风险评估中的中国实践与争议
三、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立法建议与论证
四、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衔接拟制与论证
第六章 治理实践:基于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的观察样本
一、困境儿童的界定与“诉讼困境”的描述
二、特殊保护在困境儿童中失灵的个案评估
三、“大乱”到“大治”的瓮安样本:协同治理观察
四、完善涉罪困境儿童的平等保护与协同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