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一(1902—1991)是现代中国杰出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作品在欧美和中国港台地区产生过很大影响,受到当地读者的热烈欢迎、广泛赞誉。但是在中国大陆,“熊式一”之名却知者寥寥,直到近年才引起学界的关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天桥》(The Bridge of Heaven)两部代表作品,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本书将熊式一所有八部作品纳入研究范围,并且首次以“创作思路”为问题意识展开分析。具体来说,就是结合熊氏生平,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其作品与其他文献相互比对参照,深入探讨人物、情节、结构、技巧的来源与成因,尝试解释和还原作者的创作思路。书稿共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本书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第二章“熊式一生平与作品”概述熊氏生平的三个时期:大陆时期、英国时期、港台时期,并分析生平经历,特别是重大事件,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本章后半部分着重分析熊氏与英国戏剧家巴蕾(J.M. Barrie)作品的接触情况。第三章“熊氏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考察熊氏作品中人物、情节与中国古典文学、近现代历史、现实生活的关系:《王宝川》情节与人物完全取自京剧《红鬃烈马》;《天桥》中的重要角色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有着紧密联系;中国的诗词典故是熊氏构思人物行为、语言时的重要参考;中国近现代史则是熊氏《天桥》《大学教授》两部作品情节的基础;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常常作为原型出现在熊氏作品中。第四章“巴蕾对熊氏作品的影响”从三方面详细比较了巴蕾和熊氏的作品:舞台提示、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与具体事件的设计技巧。比较后可以发现巴蕾、熊氏作品在这三方面高度相似:巴蕾细腻的舞台布景描绘、独特的人物介绍与熊氏舞台提示相当一致;两人笔下的女性或是温柔善良的“母亲”或是聪明伶俐的“裙钗英雄”,男性则多是有能力但不懂情爱,在感情中迟钝被动的角色。结构方面,巴、熊作品的静态结构极为接近,经常选用对照、误会、乔装等动态结构技巧推动情节发展,而在设计具体事件时共用的技巧更是多达九种。显然,熊氏在写作时全面参考了巴蕾的作品。结语部分总结各章内容,得出如下结论:熊氏的创作思路可概括为“从历史与现实的中国取材,模仿巴蕾作品的特点与技巧”。书稿最后结合熊氏创作,对当下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
绪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熊式一生平与作品
第一节 熊式一生平概述
一、1902—1932 年
二、1933—1954 年
三、1955—1991 年
第二节 熊式一与巴蕾戏剧的接触
第二章 熊氏作品中的中国元素
第一节 熊氏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
一、情节与人物的化用
二、典故诗词的化用
第二节 熊氏作品与中国历史
一、《天桥》与中国近代史
二、《大学教授》与中国现代史
第三节 熊氏作品与现实人物
一、作者亲人
二、国内文人
三、商业巨贾
第三章 巴蕾对熊氏作品的影响
第一节 舞台提示
一、巴蕾舞台提示特点
二、熊氏舞台提示特点
第二节 人物形象
一、巴蕾与熊氏作品中的女主角
二、巴蕾与熊氏作品中的男主角
三、巴蕾与熊氏作品中两类重要配角
四、人物形象特点成因
第三节 情节结构与具体事件的设计技巧
一、静态结构技巧
二、动态结构技巧
三、具体事件的设计技巧
结语
一、熊氏作品创作思路
二、对“创作思路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熊式一年谱简编
附录二 熊式一文学作品内容提要
后记:《梁上佳人》与Dear Delinqu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