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当代德语小说中蕴含的美学和文艺学价值,是精彩纷呈的瑞士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本书以四位瑞士当代德语作家的作品,即彼得·施塔姆的小说《阿格尼丝》、卢卡斯·贝尔福斯的小说《百日》、莫妮卡·施维特的小说《耳朵没有眼睑》和阿兰恩·克劳德·祖尔策的小说《完美的侍者》为研究对象,结合瑞士历史、瑞士文化以及瑞士德语文学特点,侧重于从情感表达和叙事策略角度出发,在厘清这些当代作家与瑞士传统作家的创作主题、写作技巧以及时代精神刻画异同之余,尝试进一步挖掘出这些作品的美学与文艺学价值。
第一章 瑞士与瑞士德语文学
1.1 瑞士历史及文化特征
1.2 瑞士德语文学的前世今生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情感表达与叙事策略
2.1 情感表达与瑞士当代德语文学
2.2 叙事策略与瑞士当代德语文学
第三章 我写,故你在——彼得·施塔姆小说《阿格尼丝》中的爱情叙事
3.1 彼得·施塔姆与《阿格尼丝》
3.2 我写,故你在
3.3 不合适的结局
3.4 谁执笔,谁留下
3.5 结语
第四章 大屠杀时期的爱情——卢卡斯·贝尔福斯小说《百日》中的战争与爱情
4.1 卢卡斯·贝尔福斯与《百日》
4.2 大屠杀时期的爱情
4.3 结语
第五章 我听,故我在——莫妮卡·施维特小说《耳朵没有眼睑》中的成长主题
5.1 莫妮卡·施维特与《耳朵没有眼睑》
5.2 日常生活中的爱情——无所事事和争吵作为一种交流手段
5.3 通过音乐寻找自我
5.4 作为隐喻的疾病
5.5 作为象征的植物
5.6 生活之路在当下——小说第二部分的亲密关系叙事
5.7 结语
第六章 死于“吉斯巴赫”——阿兰恩·克劳德·祖尔策小说《完美的侍者》中的主体问题
6.1 阿兰恩·克劳德·祖尔策与《完美的侍者》
6.2 完美侍者与主体的降尊
6.3 情感困境与救赎理念
6.4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