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作为普通语言学和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为跨学科研究、编辑出版研究等提供理论指导,为高校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域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继承与发展——纪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 先生
第二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流变
1. 引言
2. Malinowski 的语境思想——语域思想的萌芽
3. Firth 的语境思想——语域思想初步发展
4. Halliday 的语境和语域思想——语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4.1 Halliday 的语境思想
4.2 Halliday 的语域思想
4.3 对Halliday 语域思想的评论
5. Gregory 的语域观
6. Martin 的语域观
6.1 Martin 的语域研究
6.2 对Martin 语域观点的评论
7. 结语
第三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1. 引言
2. 语域的两面性假设
3. 语域的特点新解
3.1 语域的历史性
3.2 语域的动态性或生态性
3.3 语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3.4 语域的显性和隐性
3.5 语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3.6 语域的复杂性
4. 语域的功能新解
4.1 语域的自动调节功能
4.2 语域的创新功能
4.3 语域的社会功能
5. 语域的重建
5.1 语域重建的内容
5.2 语域重建的方法和原则
6. 结语
第四章 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
1. 引言
2. 语域概述
2.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
2.2 语域思想
2.3 语域的两面性假设
3. 语域视角的编辑模式
3.1 语域视角的编辑选稿模式
3.2 语域视角的编辑组稿模式或策划模式
4. 讨论
5. 结语
第五章 语域视角下学术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和选择
1. 引言
2. 语域简述
3. 学术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和选择
4. 结语
第六章 话语基调视角下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研究
1. 引言
2. 话语基调简述
3. 学术编辑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身份
3.1 意义的发现和表达——语篇(学术论文)前创作
3.2 意义(稿件)的评价、判断和选择——语篇中创作
3.3 意义(稿件)优化——语篇后创作
3.4 意义的传承和人才培养——语篇(学术论文)价值的实现
4. 学术编辑话语基调的讨论
5. 结语
第七章 话语基调下的学术期刊编辑两面性研究
1. 引言
2. 话语基调概述
3. 学术编辑的两面性分析
3.1 学术性
3.2 技术性
4. 关于学术编辑两面性的讨论
5. 结论
第八章 话语基调下学术期刊编辑之学术引领性研究
1. 引言
2. 话语基调简述
3. 学术编辑在学术活动中对学术的引领作用
3.1 办刊宗旨设定学术方向
3.2 学术意义的发现——选题策划
3.3 学术意义的体现
3.4 学术意义的评价、判断和选择
3.5 学术意义的提升——学术标准化和规范化
3.6 学术意义的成长——学术的发展
4. 学术编辑学术引领性讨论
5. 结语
第九章 语域视阈下《论语》语篇成长性研究
1. 引言
2. 语域阐释
2.1 语言使用的多层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2.2 语域界定
2.3 语域和语篇的成长潜势
3.《论语》的形成
3.1 孔子所处的语境和《论语》体现的意义
3.2 孔门弟子和《论语》话语方式的演变
4.《论语》的成长
4.1 统一版本
4.2 《论语》成长的第一个高峰
4.3 《论语》成长的第二个高峰
5. 讨论与结语
第十章 功能视角下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专业化发展研究
1. 引言
2. 体现和例示
3.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专业化发展
3.1 专业化的必然性
3.2 专业化的渐变性
3.3 综合性的合理性
4. 人文社科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策略
4.1 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语境聚集
4.2 学报专业化发展的制约性分析
5. 结语
第十一章 关于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思考
1. 引言
2. 体现关系和例示关系简述
3. 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
3.1 例示:组合特色
3.2 体现:特色栏目建设的决定因素和策略
4. 结语
第十二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功能语言学”为例
1. 引言
2.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简述
3.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建设
4.《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功能语言学”特色栏目建设
4.1 学报与“功能语言学”栏目概述
4.2 栏目宗旨
4.3 历史沿革
5. 结语
第十三章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研究
1. 引言
2. 理论简述
3.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高校学报在“双一流”建设中发展的讨论
3.1 高校学报的功能
3.2 学报与学科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4. 学报在促进“双一流”建设中的发展策略
4.1 把好质量关,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4.2 策划选题,主动约稿或组稿
4.3 培养学术新人,重视新学科
4.4 借助互联网,创新宣传模式
4.5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4.6 提高学术编辑素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通知:“十一”期间(2024年9月27日至10月7日)邮购业务暂停,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