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上书店 > 学术著作

二语文化教学与学习导论

  • 作者:(法)托马·森迪 著;王新霞、申华明 译
  • 丛书名:
  • 版次/印次:1/1
  • ISBN:9787566326157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6
  • 开本:170mmX240mm
  • 字数:396千字
定价¥75.00会员价¥67.50

每单第一本书运费10元,之后每本书累加5元 (一次性购买满100元即免运费)

  • 介绍/前言
  • 目录

  序言

  正像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文化是外语教学须臾不可或缺的话题。但是,如果说在当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交织发展的时代,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当融为一体,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必须融合发展,早已成为国内外外语学界的广泛共识的话,如何将这二者融为一体并同步发展却是见仁见智,百家争鸣。法国作为世界的外语教学和教育大国与强国,在上述领域向来不甘沉寂,多有振聋发聩之见识和大作面世,法国学者托马·森迪(Thomas SZENDE)的英文著作《二语文化教学与学习导论》(Second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便是其中一例,它为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一套全面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作者森迪现任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LIDAM研究中心主任。他精通法、英、俄以及匈牙利等10多种语言,早年师从法国著名外语教学法大家罗贝尔·加里松(Robert Galisson)教授,主要研究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专攻法语词汇学,同时具有丰富的外语教学经验。

  这部《二语文化教学与学习导论》集作者长年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之大成,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辅以丰富生动的多语文化语料及其交际实例,对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外语文化能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其中最值得研读的内容有:作者梳理探讨了外语文化教学理论基础,包括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归纳提出了多种文化教学的实践策略,如通过文学作品、影视资料、日常交际情境等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对象国文化,特别强调了真实语境和文化沉浸的重要性;着力阐释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适应能力;当然,还有关于文化教学的挑战与应对之策,如文化刻板印象、文化冲突等。由此可见,本书不仅丰富了外语文化教学理论,还为实践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既适用于从事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也可供希望深入了解语言文化学习方法的学生阅读。对于从事跨文化交流、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本书也不乏有益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性。

  将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理论与实用性兼具的著作引入中文世界有助于更多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和研究者及时跟踪和了解国际前沿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法,有利于中国语言文化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令人倍感欣慰的是,本书的中文译者不仅自身拥有优异的学术背景及其数字化素养,系统、完整地学习过外语教学法,还都是外语教学一线的资深法语教师,熟练掌握中、法和英文。这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全书译文既忠实于原著,又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尤其是对书中很多术语、概念和信息所做的译者注释非常及时、准确、充实和专业,彰显了译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养。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书的作者托马·森迪先生是我的亲密同事和朋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校际交流框架下,我们曾经合作培养了北外法语语言与文化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联合举办过多场次的法语教学国际研讨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很高兴也很荣幸为其著作写序,并借此机会热烈祝贺老朋友的研究成果在中国问世。

1 绪论
    1.1 学习现代文化
        1.1.1 不言而喻
        1.1.2 “自然”的背后
        1.1.3 变形透镜
    1.2 非自然环境中的语言与文化
        1.2.1 一个复杂的媒介领域
        1.2.2 一门综合性学科
        1.2.3 多语言与多元文化
        1.2.4 程序的构建
        1.2.5 通向文化的桥梁
    1.3 表格
        1.3.1 跨语言比较
        1.3.2 可观察的场所
        1.3.3 意义共同体
        1.3.4 基本的二元对立
2 语言—文化—全球化
    2.1 概念歧义
    2.2 文化疆域
    2.3 高贵与平凡
    2.4 归属感与成员身份
    2.5 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
    2.6 通用语言与通用文化
    2.7 英语以外的语言
3 母文化与异文化
    3.1 独特的过程
    3.2 无限小
    3.3 感知、评价与行动
    3.4 不可避免的经历
        3.4.1 基准与共性
        3.4.2 空间
        3.4.3 时间
    3.5 教育场所
        3.5.1 什么时候?什么?和谁?怎样?
        3.5.2 基本知识
        3.5.3 个体的真正课程
    3.6 第二个占领者
    3.7 遥不可及的终点
4 词汇与表达方式
    4.1 词汇
        4.1.1 不对称的词汇表
        4.1.2 身份的痕迹
        4.1.3 言内与言外
        4.1.4 指称义与内涵义
        4.1.5 差异与价值
        4.1.6 喝汤吧!
        4.1.7 文化标记
        4.1.8 麻烦制造者
        4.1.9 无意识的融合
        4.1.10 品牌名称与广告语
        4.1.11 专业术语
        4.1.12 关联与集合
        4.1.13 标准与变异
        4.1.14 不适与集体焦虑
        4.1.15 社会功能单元
        4.1.16 防火墙
        4.1.17 文字与声音景观
    4.2 固化
        4.2.1 组合
        4.2.2 预制语块
    4.3 固化的消除
5 话语与互动
    5.1 超句组织
        5.1.1 文本与话语
        5.1.2 上下文与语境
        5.1.3 衔接与连贯
        5.1.4 流利性与话语实现
    5.2 充满张力的社会空间
    5.3 话语与意识形态
    5.4 话语类型
    5.5 话语记忆
    5.6 媒体
        5.6.1 事件
        5.6.2 信息处理
        5.6.3 当下的期望
    5.7 文学
        5.7.1 艺术与语言模型
        5.7.2 经典作家与作品
        5.7.3 二语的文学选择
    5.8 互动故事
        5.8.1 参与社会实践
        5.8.2 影响他人
        5.8.3 暗示
        5.8.4 典故与引用
        5.8.5 太好笑了!
    5.9 互动规则
        5.9.1 合作与竞争
        5.9.2 言语行为与社会习俗
        5.9.3 最恰当的表述
        5.9.4 预设脚本
        5.9.5 框架序列
        5.9.6 共同的心理语境
        5.9.7 探索“极凡”
    5.10 非语言与副语言
        5.10.1 会说话的身体
        5.10.2 沉默
    5.11 礼仪模式
        5.11.1 相互满足
        5.11.2 称谓形式
        5.11.3 仪式性平衡
        5.11.4 语义空缺
        5.11.5 身份礼貌与即时礼貌
        5.11.6 不同文化的待客之道
6 他异性和想象
    6.1 表征
    6.2 交流的智慧
    6.3 全能的意象
    6.4 范畴化模式
    6.5 自我刻板印象与异己刻板印象
    6.6 “多难听的语言!”
    6.7 文化吸引力
    6.8 民族优越感
    6.9 某些语言比其他语言更陌生
7 文化:教学挑战
    7.1 课堂
        7.1.1 真是奇怪的相遇!
        7.1.2 情景转换
        7.1.3 真实的、模拟的和虚假的
        7.1.4 信息的高可用性
    7.2 教导者
        7.2.1 一个文化中介
        7.2.2 一个特别的社会学形象
        7.2.3 教师是母语者还是非母语者?
        7.2.4 传统与独创性
    7.3 教材
        7.3.1 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
        7.3.2 光环视角与冲突视角
        7.3.3 一个中介世界
        7.3.4 真实语料与编写语料
    7.4 学习者
        7.4.1 动机
        7.4.2 包袱和轨迹
        7.4.3 关于错误
    7.5 取得进步
    7.6 能力
        7.6.1 交际能力
        7.6.2 技能和学习领域
        7.6.3 文化模块与《欧框》
        7.6.4 适应能力
        7.6.5 了解全球化时代
        7.6.6 文化敏感性
        7.6.7 文化描述者
    7.7 策略
        7.7.1 经验和整体
        7.7.2 与自己的重聚
        7.7.3 学习如何去中心化
        7.7.4 从外国视角来看世界
        7.7.5 相互理解
        7.7.6 密切接触
        7.7.7 激发社会意识
        7.7.8 恐慌症
        7.7.9 掩蔽法
        7.7.10 虚构的真实
        7.7.11 翻译
        7.7.12 面向真实的社会行动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