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上书店 > 学术著作

对联语言学概论——基于《刘慕苏对联选编》的研究

  • 作者:刘宇红 著
  • 丛书名:
  • 版次/印次:1/1
  • ISBN:9787566326706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5.2
  • 开本:170mmX240mm
  • 字数:280千字
定价¥78.00会员价¥70.20

每单第一本书运费10元,之后每本书累加5元 (一次性购买满100元即免运费)

  • 介绍/前言
  • 目录

       本书计划撰写10章,约20万字。全书包括如下几个模块的内容:对联词汇学(上)(中)(下)、对联句法学、对联语义学、对联语用学、对联修辞学(上)(中)(下)、对联文化学。
       对联是一种“词本位”的语言使用形式。所以,在对联语言学的各个分支中,对联词汇学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所以在本成果中,对联词汇学分为三章。同样,对联具有语言游戏的功能,各种修辞类型及其特定的修辞效果成就了语言的游戏功能,所以对联修辞学也分为三章。本书适用读者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外语专业的硕士生、语言学研究者,都会对本书的拓荒性、原创性的内容有兴趣,因为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对联领域的语言学著作和教材,是将普通语言学理论、修辞学理论与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第一本著作。

第一章 对联词汇学(上):对联中的词汇语义与词汇对仗
    1.1 对联中的词汇语义基础
        1.1.1 词汇语义基于概念范畴
        1.1.2 对联词汇的文体特征与结构规范
        1.1.3 对联词汇语义关系的四种类型
        1.1.4 对联的三种用词规则
        1.1.5 对联词汇再现词汇语法化的起点
    1.2 对联词汇的音形义特征与结构变化
        1.2.1 对联词汇的一形多义
        1.2.2 对联中的词汇解构与词汇还原
        1.2.3 拆词成字,再以字组词
        1.2.4 对联中的叠音词
        1.2.5 缩略词使对仗变成可能
    1.3 词汇对仗的类型
        1.3.1 同类对(联际对)
        1.3.2 同字联内重用(联际对)
        1.3.3 同字跨联重用(联际对)
        1.3.4 互成对(联内对)
        1.3.5 当句对(联内对)
    1.4 词汇对仗的多维结构关系
        1.4.1 对仗中的整体与局部
        1.4.2 对仗中的深层与浅层
        1.4.3 联内精对,联际粗对
        1.4.4 词汇的意象图式结构
    1.5 词汇与韵律
        1.5.1 什么是韵律
        1.5.2 韵律对字数的要求
        1.5.3 韵律上的卯榫结构
        1.5.4 词汇韵律的功用
        1.5.5 韵律决定句法
第二章 对联词汇学(中):对联中的名字嵌入与诗文引用
    2.1 可以嵌入对联的名字
        2.1.1 人名嵌入对联
        2.1.2 职业名称嵌入对联
        2.1.3 具有指别功能的数字嵌入对联
        2.1.4 店名嵌入对联
        2.1.5 地名嵌入对联
        2.1.6 单位类别嵌入对联
        2.1.7 商品品牌名嵌入对联
    2.2 名字嵌入对联的方式
        2.2.1 名字的全组合式嵌入
        2.2.2 名字的半组合式嵌入
        2.2.3 上下联半聚合式嵌入
        2.2.4 引用型名字嵌入
        2.2.5 多个人名嵌入时的尊卑顺序
    2.3 名字嵌入对联的双关效应与文化制约
        2.3.1 名字嵌入对联的双关效应
        2.3.2 对联中拆名组词的文化制约
    2.4 名字嵌入对联的条件与代价
        2.4.1 名字嵌入对联的条件之一:对作者才智的要求
        2.4.2 名字嵌入对联的条件之二:必须有可供利用的语言资源
        2.4.3 名字嵌入对联的代价之一:词汇选用偏离主题
        2.4.4 名字嵌入对联的代价之二:对联结构有违规范
        2.4.5 名字嵌入对联的代价之三:立意与情状略显偏颇
    2.5 书名、篇名、诗句等的引用型嵌入
        2.5.1 对联中引用书名或诗文篇名
        2.5.2 诗文句子的原版嵌入与变通型嵌入
        2.5.3 对联中的成语引用
        2.5.4 现成对联的单边引用
    2.6 对联中的典故
        2.6.1 典故的二元结构
        2.6.2 事典和语典的关系
        2.6.3 典故的认知功能
        2.6.4 典故的使用方法
        2.6.5 语典与事典例词
        2.6.6 语义组构的语义强度理据
第三章 对联词汇学(下):对联中数目词的使用方式、功能类型与对仗规律
    3.1 对联中数目词的使用方式
        3.1.1 数目词的必然性对仗
        3.1.2 数目词的选择性对仗
        3.1.3 双数目词词组的对仗
        3.1.4 数目词的选用理据
        3.1.5 数目词的使用与效果
    3.2 数目词的功能类型
        3.2.1 数目词体现数量与物品的呈现过程
        3.2.2 数目词表示极言其少与极言其多
        3.2.3 数目词的升序表达祈愿
        3.2.4 数目词的游戏功能
        3.2.5 数目词体现语义概括功能
        3.2.6 数目词成就平仄对仗
    3.3 数目词的对仗规律
        3.3.1 上下联的数目词体现虚实相对
        3.3.2 上下联的数目词写实对写实
        3.3.3 上下联的数目词写虚对写虚
第四章 对联句法学:对联的结构、句法、句式以及句法结构与词汇语义的界面互动
    4.1 对联的结构
        4.1.1 对联的四种结构
        4.1.2 半聚合关系
        4.1.3 组合关系优先,聚合关系次之
        4.1.4 结构遮蔽
    4.2 对联中的句法关系
        4.2.1 对联的句法成分界定功能
        4.2.2 句法关系的对仗
        4.2.3 语义结构的句法压缩
        4.2.4 联内句法与联际句法
    4.3 对联中的句式对仗
        4.3.1 陈述句对陈述句
        4.3.2 反问句对反问句
        4.3.3 反问句对陈述句
        4.3.4 陈述句对反问句
        4.3.5 陈述句对感叹句
        4.3.6 祈使句对祈使句
    4.4 句法结构与词汇语义的界面互动
        4.4.1 对联中的句法结构预制件
        4.4.2 句法结构的语境选择性
        4.4.3 句法结构的词汇语义限制
第五章 对联语义学:联内语义关系与联际语义关系
    5.1 单联内部的语义关系
        5.1.1 词汇语义的实指与虚指
        5.1.2 语义关系的可预测性
        5.1.3 语义结构上的曲笔现象
        5.1.4 表义过程中的夹叙夹议现象
        5.1.5 对联内部的语义转向与情绪调整
    5.2 单联内部的语义组构
        5.2.1 语义组构的推进方向
        5.2.2 语义组构的时间顺序
        5.2.3 语义组构的物理理据
        5.2.4 语义组构的非物理理据
    5.3 上下联的语义结构
        5.3.1 上下联的语义关联
        5.3.2 上下联的逆向制约
        5.3.3 上下联的语义溢出现象
        5.3.4 上下联的叙事与非叙事
        5.3.5 长对联的复杂叙事功能
    5.4 上下联的逻辑结构
        5.4.1 上下联之间的语义顺承
        5.4.2 上下联之间的语义递进
        5.4.3 上下联之间的语义因果
        5.4.4 上下联之间的语义并列
    5.5 上下联的时间结构
        5.5.1 上联呈现时间下联表达事件
        5.5.2 上下联分别表达时间
        5.5.3 上下联之间的时间线性结构
        5.5.4 时间表述中的语义搭售
第六章 对联语用学:对联的语用基础、语用功能、语境关系与语用主体 
    6.1 对联的语用基础
        6.1.1 何以有对联
        6.1.2 对联的本质
        6.1.3 对联创作的两个条件
        6.1.4 对联创作与对联欣赏的关系
    6.2 对联的语用功能
        6.2.1 对联的叙事功能
        6.2.2 对联的抒怀功能
        6.2.3 对联的劝慰与共情功能
        6.2.4 对联的广告功能
        6.2.5 对联的教化功能
    6.3 对联中的语境关系
        6.3.1 对联的语境提示功能
        6.3.2 对联的语境内嵌功能
        6.3.3 对联的语境互文性
        6.3.4 对联的逆向语境关系
        6.3.5 对联语境的多元复杂性
    6.4 语境结构与语义制约
        6.4.1 对联语境决定措词
        6.4.2 对联语境与词汇结构变通
        6.4.3 对联语境与词义创新
    6.5 对联中的语用主体
        6.5.1 对联中的真实场景对话
        6.5.2 对联中的次真实场景对话
        6.5.3 对联作者、委托人与第三方的隔空对白
        6.5.4 作者代替委托人发声
        6.5.5 作者主体的双声性
        6.5.6 对联主体的模糊性
第七章 对联修辞学(上):对联中的隐喻与转喻
    7.1 对联中的隐喻理论基础
        7.1.1 对联隐喻举隅
        7.1.2 隐喻鉴定方法
        7.1.3 隐喻的伴随性体验基础
        7.1.4 隐喻的历史文本互文性
        7.1.5 隐喻框架的情感派生
        7.1.6 对联中隐喻的表达方式与效果
    7.2 对联中的隐喻类型
        7.2.1 实体隐喻
        7.2.2 关系隐喻
        7.2.3 次级隐喻
        7.2.4 拟物隐喻
        7.2.5 字形隐喻
        7.2.6 谜语隐喻
        7.2.7 否定型隐喻
        7.2.8 倒喻
        7.2.9 博喻
    7.3 对联中隐喻的结构特征
        7.3.1 对联中的常规隐喻结构
        7.3.2 偏正结构的隐喻关系
        7.3.3 结构要件不完整的隐喻
        7.3.4 源域与目标域联际分立的隐喻
        7.3.5 包含隐喻推理的隐喻
    7.4 对联中的转喻
        7.4.1 对联转喻举隅
        7.4.2 对联中的转喻类型
        7.4.3 语典的转喻必然性
        7.4.4 事典的转喻非必然性
    7.5 上下联的隐转喻对仗
        7.5.1 字面义对隐/ 转喻
        7.5.2 隐喻对转喻
        7.5.3 隐喻对隐喻
第八章 对联修辞学(中):对联中的双关修辞
    8.1 对联中双关效应的产生机理
        8.1.1 隐喻产生双关
        8.1.2 典故产生双关
        8.1.3 文本引用产生双关
        8.1.4 人名与地名嵌入产生双关
        8.1.5 上下联的双关对仗
    8.2 对联中双关的使用动因
        8.2.1 产生双重的指称
        8.2.2 回应语境的缺失
        8.2.3 源于谐音词汇的使用
        8.2.4 产生幽默或油滑的效果
    8.3 对联中双关的修辞特异性
        8.3.1 对联中双关的语境依赖性
        8.3.2 双关的关联不足现象
        8.3.3 如何弥合双关中的语义割裂
        8.3.4 礼貌效应优先于双关效应
第九章 对联修辞学(下):其他修辞现象
    9.1 对联中小众化的修辞类型
        9.1.1 对联中的比兴手法
        9.1.2 对联中的互文手法
        9.1.3 对联中的通感手法
        9.1.4 对联中的顶针格
        9.1.5 对联中的委婉修辞
        9.1.6.对联中的叠音修辞
        9.1.7 对联中的戏谑修辞
        9.1.8 对联中的拈连修辞
    9.2 对联的文体风格
        9.2.1 雅俗并举
        9.2.2 反话正说
        9.2.3 对联中的反问句
        9.2.4 语义曲笔
        9.2.5 以讹取谀
        9.2.6 谜语风格
        9.2.7 上下联的对话结构
        9.2.8 上下联的视角结构
第十章 对联文化学
    10.1 对联中的宗教文化
        10.1.1 对联中的佛教文化
        10.1.2 对联中的道教文化
        10.1.3 对联文化中佛道不分的传统
        10.1.4 对联中的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杂糅
    10.2 对联中的民俗文化
        10.2.1 民间信仰中的“天”概念
        10.2.2 对联中的草木文化
        10.2.3 对联中的方位文化
        10.2.4 对联中的“酒神文化”
        10.2.5 对联中的寿诞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