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制度型开放研究,从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型开放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关于股票发行制度、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文献。第二部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三部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第四部分是双向开放研究。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本书首次将注册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合进行研究,分析了注册制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影响。本书适合从事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金融制度建设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金融学、投资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本书的内容也可以为相关金融机构和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第一章有关注册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关于股票发行制度的文献回顾
一、审核制相关研究综述
二、核准制相关研究综述
三、注册制相关研究综述
四、对相关制度、法规的改革建议
第二节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文献回顾
一、资本市场分层的理论基础
二、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影响
三、多层级资本市场内在互动关系
四、国外多层级资本市场的现状和经验
第二章有关制度型开放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制度型开放的提出
第二节制度型开放的内涵
第三节制度型开放与法治建设
第四节金融制度型开放
一、金融制度型开放的相关逻辑
二、自贸区相关研究
第五节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股票、债券市场)
一、资本市场开放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二、资本市场开放的风险及防范监管措施
三、对股票市场开放的研究
四、对债券市场开放的研究
第六节制度型开放与风险
一、制度型开放与风险的关联
二、制度型开放造成风险的特点
三、制度型开放防范风险的措施
第二部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与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成就、理论逻辑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股份制探索阶段(1978—1991年)
二、早期市场制度和功能初建阶段(1992—2005年)
三、中期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拓展阶段(2005—2016年)
四、全面市场化改革及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第二节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就
一、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得到巨大发展,市场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著
三、资本市场帮助我国上市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如何提升我国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
二、如何降低个人投资者市场直接参与比例
三、如何避免股市异常波动,防范系统性风险
四、如何在政府引导和全面市场化中寻求平衡
第四节资本市场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通过引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扶持创新型企业,进一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通过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提升居民财富管理水平
三、通过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调节居民收入再分配,进而拉动内需,支持经济双循环
四、通过依靠市场自我调节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资本市场对经济指标的预期作用
第五节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四章资本的正反论——跨境资本的“溢出”与“挤出”效应
第一节近代外商在华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二节改革开放后的外商资本流入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后的跨境资本与中国市场发展
第五章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与内涵阐释
二、关于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及资本市场作用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分析
第四节如何正确面对资本市场中存在大量散户亏钱这一问题
第五节结论
第三部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
第六章我国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意义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回顾
一、审批制
二、核准制
三、注册制
第二节比较分析与实施注册制的意义
一、审批制的问题
二、核准制的问题
三、审核制、核准制和注册制三种制度的比较分析
四、我国实行注册制的理论分析
第七章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介绍
第一节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简介
第二节各层级市场基本信息
一、主板市场
二、创业板市场
三、科创板市场
四、新三板市场
五、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
第三节北交所市场与其他层级市场之比较
一、北交所与新三板
二、北交所与创业板及科创板
第八章境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经验
第一节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与建设经验
一、层级划分
二、建设经验
三、中美市场结构差异
四、中美市场差异原因
第二节英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与建设经验
一、层级划分
二、建设经验
第三节韩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及建设经验
一、层级划分
二、建设经验
第四节印度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及建设经验
一、层级划分
二、建设经验
第五节日本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及建设经验
一、层级划分
二、建设经验
第六节中国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及建设经验
一、层级划分
二、建设经验
第九章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及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启示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
第三节新兴公司(ECM)的失败
一、新兴公司成立的背景
二、新兴公司关闭的原因
第四节新兴公司的兴衰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启示
一、北京证券交易所特点
二、新兴公司失败对北京交易所的一些启示
第十章注册制效率分析
第一节综述
第二节北交所IPO企业概况
一、核准制下上市用时较长企业概况——同辉信息
二、注册制下上市用时较长企业概况——则成电子
第三节科创板IPO企业概况
第四节创业板IPO企业概况
第五节沪深主板IPO企业概况
一、沪市上市用时较长企业概况——瑞丰银行
二、深市上市用时较长企业概况——兰州银行
第六节注册制、核准制IPO效率对比分析
一、整体比较
二、逐年比较
第七节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行业分析
第十一章注册制改革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资本市场定价效率
二、注册制改革及对市场的影响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假设
第三节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主要变量构建
三、实证模型设计
第四节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对第一次注册制改革的分析:科创板注册引入的市场反应
三、对注册制改革的分析:创业板注册制引入的市场反应
第五节结论与启示
第十二章注册制实施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横向比较
二、纵向比较
第三节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重要变量定义:实际首日收益率和连续涨停天数
三、实证模型——注册制新股定价效率
第四节实证分析
一、注册制与非注册制IPO定价效率的单变量检验
二、注册制新股定价的回归分析
三、创业板新股定价
四、北交所新股定价
第五节结论
第十三章注册制下我国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与IPO抑价研究——基于文本分析法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IPO抑价现象研究
二、文本分析方法的应用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理论与假设
一、风险披露与IPO抑价
二、文本语调与IPO抑价
第四节数据与模型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构建
三、计量模型设定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节实证分析
一、IPO抑价率与风险披露
二、IPO抑价率与文本语调
第六节结论
第十四章注册制改革下的市场反应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注册制改革的制度背景及对市场的影响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第三节注册制对市场不同板块影响的初步分析:上市审核效率
第四节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主要变量构建
三、实证模型设计
第五节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科创板注册制引入的市场反应
三、创业板注册制引入的市场反应
四、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结论与启示
第七节附录
第四部分双向开放研究
第十五章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制度型开放的提出
第三节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必要性
第四节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内涵
一、资本市场开放历程回顾
二、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内涵
三、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独特性
第五节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推动新发展格局构建
第六节结论
第十六章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跨境股票交易和AH股溢价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研究背景与假设
第三节变量构造与初步统计结果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说明
三、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回归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三、内生性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五、单向开放与双向开放——基于QFII/RQFII的回归结果
第五节沪港通交易机制效果的进一步探究
第六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跨境资本流动与信息传递——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制度背景与假说发展
一、制度背景
二、文献综述和假设提出
第三节数据及初步统计
第四节实证分析
第五节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